2015/1/15

工業4.0下的供應鏈運作

前一篇稍稍談了一下工業4.0、物聯網、大數據以及供應鏈,就讓我天馬行空一下想像一下在這樣情境下供應鏈的運作會變成如何。

所有的生產線都是多工並且可以彈性調整生產作業,因此生產途程 (routing)也不需要預先定義,而物料表 (BOM)也沒有固定的幾個選擇而已。

在長期規劃時,透過市場資訊、消費者行為變化,預估需求趨勢,並且根據企業的策略目標進行產能、物料的準備。同時根據需求趨勢變化、市場供需狀況,進行定價分析,以提出一個最好的價格。對於採購成本,則是根據物料採購趨勢,預估採購價格變化,進行彈性採購來降低物料成本。

當客戶下單時,根據客戶需求立即進行分析,根據目前產能負荷、機台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生產途程,同時也根據需求立即展出物料需求並與庫存進行確認,如果目前庫存不足以滿足數量,則選擇最符合需求的供應商向它下採購單。然後根據這些結果回覆客戶預計交期。

當進行生產時,根據目前生產狀況與進度,確認下一站工序的相關資源,選擇適合的機台安排生產;如果生產狀況發生意外,則立刻進行替代方案的分析與選擇,期望維持對於客戶的供給承諾。

未來透過物聯網即時收集資訊,以及其他來源的資訊整合 (社群、internet、是市場資訊)、大數據分析、江河運算等技術,企業的供應鏈變成一個變形蟲似的運作,隨時根據「資訊分析」變化,來適應外界所有的變化,公司應該會像Stark一樣透過一個控制中心,監控所有活動,並且透過即時分析,由電腦建議行動方案。這個未來應該不遠了,只是哪個企業會是先行者?



我認為先行者將大幅拉開競爭優勢,而且讓追隨者無法跟上,這樣的數位革命下,me2的思維與作法應該沒有辦法超越,甚至連打平都很費力。因為整體的精髓都在分析能力,而分析能力並不是一個可以複製的能力,因為所有企業的情境都不同,相同的分析模式並無法直接套用在不同企業,必須進行一些修正與調整,而這並非可以「複製」的。就像火工頭陀僅能學到外功,而內功是無法靠觀察複製而來的。


沒有留言:

建置智慧企業的挑戰:問題與資料的考量

智慧企業的精髓在於如何運用資料回答問題 (決策與行動)。因為機器學習、大數據...等等變成顯學之後,很多企業投入資源學習、鼓勵員工學習相關技術,然後要求員工內部提案或是找外部廠商、顧問來討論、聽取案例,期望找到智慧企業的銀子彈 (silver bullet),甚至採購一些軟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