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有的生產線都是多工並且可以彈性調整生產作業,因此生產途程 (routing)也不需要預先定義,而物料表 (BOM)也沒有固定的幾個選擇而已。
在長期規劃時,透過市場資訊、消費者行為變化,預估需求趨勢,並且根據企業的策略目標進行產能、物料的準備。同時根據需求趨勢變化、市場供需狀況,進行定價分析,以提出一個最好的價格。對於採購成本,則是根據物料採購趨勢,預估採購價格變化,進行彈性採購來降低物料成本。
當客戶下單時,根據客戶需求立即進行分析,根據目前產能負荷、機台能力等選擇最適合的生產途程,同時也根據需求立即展出物料需求並與庫存進行確認,如果目前庫存不足以滿足數量,則選擇最符合需求的供應商向它下採購單。然後根據這些結果回覆客戶預計交期。
當進行生產時,根據目前生產狀況與進度,確認下一站工序的相關資源,選擇適合的機台安排生產;如果生產狀況發生意外,則立刻進行替代方案的分析與選擇,期望維持對於客戶的供給承諾。
未來透過物聯網即時收集資訊,以及其他來源的資訊整合 (社群、internet、是市場資訊)、大數據分析、江河運算等技術,企業的供應鏈變成一個變形蟲似的運作,隨時根據「資訊分析」變化,來適應外界所有的變化,公司應該會像Stark一樣透過一個控制中心,監控所有活動,並且透過即時分析,由電腦建議行動方案。這個未來應該不遠了,只是哪個企業會是先行者?
我認為先行者將大幅拉開競爭優勢,而且讓追隨者無法跟上,這樣的數位革命下,me2的思維與作法應該沒有辦法超越,甚至連打平都很費力。因為整體的精髓都在分析能力,而分析能力並不是一個可以複製的能力,因為所有企業的情境都不同,相同的分析模式並無法直接套用在不同企業,必須進行一些修正與調整,而這並非可以「複製」的。就像火工頭陀僅能學到外功,而內功是無法靠觀察複製而來的。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